close

子曰:「乾坤,其易之門邪?乾,陽物也;坤,陰物也。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,以體天地之撰,以通神明之德,其稱名也,雜而不越,於稽其類,其衰世之意邪?

夫易,彰往而察來,而微顯闡幽。開而當名辨物,正言斷辭則備矣。

其稱名也小,其取象也大。其旨遠,其辭文,其言曲而中,其事肆而隱。因貳以濟民行,以明失得之報。

子曰:「乾坤,其易之門邪?乾,陽物也;坤,陰物也。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,以體天地之撰,以通神明之德。其稱名也,雜而不越,於稽其類,其衰世之意邪?

 

【先哲釋義】

 

1 . 韓康伯曰:稽,考也。備物極變,故其名雜也,各得其序,不相踰越,況爻繇之辭也。有憂患而後作易,世衰而失得彌彰,爻繇之辭所以明失得,故知衰世之意邪? ◎繇,音宙,卦兆之占辭。

2 . 朱熹曰:諸卦剛柔之體,皆以乾坤合德而成,故曰「乾坤,其易之門」。撰,事也。萬物雖多,無不出於陰陽之變,故卦爻之義,雖雜出而不差繆。然非上古淳質之時思慮之所及,故以為衰世之意,蓋指文王與紂之時也。

3 . 孔穎達曰:易之變化,從乾坤而起,猶人之興動,從門而出。而易之爻辭,多載細小之物,若「見豕負塗」之屬,是雜碎也。然辭雖雜碎,各依爻卦所宜而言之,是不相踰越也。

4 . 劉沅曰:門者,物之所從出也,六十四卦皆從此生。有形質曰「物」,合德無分別,有體各成質也。有形可擬故曰「體」,有理可推故曰「通」。撰,結造也。神明,莫測之謂。衰世之意,言預防世衰而為之,乃知人心變而益漓,不得不繁博著象也。此發明乾坤二卦為諸卦之祖,而欲人探本窮源。全書稱名繁雜,然不越乎乾坤之範圍。

5 . 馬振彪曰:萬物名象,各有動靜。所稱之名,其類雖雜,然動者不越乎陽,靜者不越乎陰,是陰陽二字可賅萬象,皆自乾坤而出,故為易之門。衰世,即文王與紂之世。文王囚於羑里,而於國家發憂患之思,故作彖爻之辭,以明天人之道。

 

夫易,彰往而察來,而微顯闡幽。開而當名辨物,正言斷辭則備矣。

 

【先哲釋義】

 

1 . 韓康伯曰:易無往不彰,無來不察,而微以之顯,幽以之明。開釋爻卦,使各當其名。理類辨明,故曰「斷辭」也。

2 . 張橫渠曰:顯者則微之,使求其原;幽者則闡之,使見其用。

3 . 劉沅曰:彰往者,明天道之已然。察來者,察人事之未然。當名,六十四卦名稱之當。辨物,取象之物。斷辭,決其吉凶悔吝。備矣,言理象無不全。

4 . 馬振彪曰:因殷因夏是「彰往」,萬世可知是「察來」。易之道,無非就以往彰顯之事,而察知將來之事。

 

其稱名也小,其取象也大。其旨遠,其辭文,其言曲而中,其事肆而隱。因貳以濟民行,以明失得之報。

 

 

【先哲釋義】

 

1 . 韓康伯曰:其託象以明義,因小以喻大。變化無恒,不可為典要,故「其言曲而中」也。其事肆而隱,謂其事顯而理微也。貳,謂失得也。因失得以通濟民行,故明失得之報也。失得之報者,得其會則吉,乖其理則凶。

2 . 孔穎達曰:易辭所稱名物多細小,而比喻大事,是所取義類廣大也。近道此事,遠明彼事,是其旨意深遠也;不直言所論之事,乃以義理明之,是其辭文飾也。變化無恒,不可為體例,其言隨物屈曲,而各中其理,失則報以凶,得則報以吉也。所載之事,其辭放肆顯露,而所論義理深而幽隱也。

3 . 劉沅曰:稱名雖僅物象之小,而取類則極乎陰陽之大。乾坤二卦,已該萬事萬理於中,後聖推闡陰陽之義,莫非發明乾坤之理。求當天理,以復天地之正而已。若民心不貳,則易可不作,聖人作易,原為憂民而設。學者探本窮源,當知失得本於天理,無外理而求失得也。失,非理也。得,順理也。

4 . 馬振彪曰:大學言,「得眾則得國,失眾則失國。」孟子言,「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」人未必能知也,一求之於易,則報以示人,明白昭著,毫釐不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靜止的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