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,而擬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謂之象。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,而觀其會通,以行其典禮,繫辭焉以斷其吉凶,是故謂之爻。

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;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。擬之而後言,議之而後動,擬議以成變化。

鶴鳴在陰,其子和之;我有好爵,吾與爾靡之。子曰:君子居其室,岀其言善,則千里之外應之,況其邇者乎?居其室,岀其言不善,則千里之外違之,況其邇者乎?言出乎身加乎民;行發乎邇而見乎遠。言行,君子之樞機,樞機之發,榮辱之主也。言行,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,可不慎乎?

同人,先號咷而後笑。子曰:君子之道,或出或處,或默或語。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蘭。

初六,藉用白茅,無咎。子曰:茍錯諸地而可矣,藉之用茅,何咎之有?慎之至也。夫茅之為物,物薄而用可重也,慎斯術也,以往,其無所失矣。

勞謙,君子有終,吉。子曰:勞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,語以其功下人者也。德言盛,禮言恭。謙也者,致恭而存其位者也。

亢龍有悔。子曰:貴而無位,高而無民,賢人在下位而無輔,是以動而有悔也。

不岀戶庭,無咎。子曰:亂之所生也,則言語以為階。君不密則失臣,臣不密則失身,幾事不密則害成,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

子曰:作易者其知盜乎!易曰:負且乘,致寇至。負也者,小人之事也;乘也者,君子之器也。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盜思奪之矣;上慢下暴,盜思伐之矣。慢藏誨盜,冶容誨淫。易曰:負且乘,致寇至,盜之招也。

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,而擬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謂之象。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,而觀其會通,以行其典禮,繫辭焉以斷其吉凶,是故謂之爻。

 

先哲釋義

 

1 . 韓康伯曰:乾剛坤柔,各有其體,故曰「擬諸形容」。典禮,適時之所用也。

2 . 孔穎達曰:賾,謂幽深難見也。六十四卦皆擬諸形容,象其物宜也。若象陽物,宜於剛也;若象陰物,宜於柔也,是各象其物之所宜也。既觀其會通,而行其典禮,以定一爻之通變。會通典禮,得則為吉,失則為凶,此會通而為爻也。而有三百八十四爻,下繫屬文辭,以斷其吉凶。爻者,效也,效諸物之變通,故上章云「爻者,言乎變也。」

3 . 項安世曰:聖人以「天地雷風」之辭,擬其形容;以「健順動入」之辭,象其物宜。

4 . 吳澄曰:會通,謂大中至正之理,非一偏一曲有所拘礙者也。聖人見天下不一之動,而觀其極善之理,以行其事;見理精審,則行事允當也。其以處事之法為辭,繫於各爻之下,使筮而遇此爻者,知如此處事則吉,不如此處事則凶。

5 . 錢澄之曰:盤根之會,人見為礙者,聖人觀之,必有其通。非權宜之行,而為典禮之行,蓋確乎不可易也。韓宣子至魯,見易象而嘆曰「周禮盡在魯矣」,三百八十四爻,其言吉者,皆順於禮者也;言凶悔吝者,皆悖於禮者也。故曰「禮原大易」。

6 . 劉沅曰:自有天地,物象紛呈,各有其象,各有其宜。聖人以卜筮擬而象之,凡天地間之物象統此矣。變動無常,理則有常,聖人以爻義示人,繫辭以斷其吉凶,使其知無定而有一定。

 

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;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。擬之而後言,議之而後動,擬議以成變化。

 

先哲釋義

 

1 . 韓康伯曰:易之為書,不可遠也,惡之則逆於順,錯之則乖於理。擬議以動,則盡變化之道。

2 . 孔穎達曰:言則先擬也,動則先議也,則能成盡其變化之道。

3 . 吳澄曰:六十四卦之象,所以彰顯天下至幽之義,而名言宜稱,人所易知,則自不致厭惡其賾矣。三百八十四爻之辭,所以該載天下至多之事,而處決精當,人所易從,則自不致紛亂其動矣。

4 . 劉沅曰:事至赜,然皆天理所流行;變至動,然有天命以主宰。惟不可惡,故須得形容而合物宜;惟不可亂,故須觀會通以行典禮。時中在是矣。

5 . 馬其昶曰:聖人觀卦爻時義,擬議其動之當否,而示人以所宜處之道,故曰「擬議以成其變化」。

 

鶴鳴在陰,其子和之;我有好爵,吾與爾靡之。子曰:君子居其室,岀其言善,則千里之外應之,況其邇者乎?居其室,岀其言不善,則千里之外違之,況其邇者乎?言出乎身加乎民;行發乎邇而見乎遠。言行,君子之樞機,樞機之發,榮辱之主也。言行,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,可不慎乎?

 

先哲釋義

 

1 . 韓康伯曰:鶴鳴則子和,修誠則物應;我有好爵與物散之,物亦以善應也。明擬義之道,繼以斯義者,誠以吉凶失得存乎所動。同乎道者,道亦得之,同乎失者,失亦違之,莫不以同相順,以類相應也。

2 . 韓康伯又曰:出言戶庭,千里或應,出言猶然,況其大者乎?千里或應,況其邇者乎?故憂悔吝者,存乎纖介,定失得者,慎於樞機。是以君子擬議以動,慎其微也。樞機,制動之主也。

3 . 賈誼曰:愛出者愛反,福往者福來。易曰「鶴鳴子和」,此之謂也。

4 . 劉沅曰:此示人以擬議之道,略舉七章以見義。中孚九二,言聲氣相通,物我同情。君子居幽獨處,與人何關?然居室出言,如戶動於樞,矢發於機,感應最捷。善則榮,不善則辱,極之以感動天地亦由此。此所以必須擬議也。

5 . 桓譚曰:夫言行在於美善,不在於眾多。出一美言善行,而天下從之,或見一惡意醜行,而萬民違之,可不慎乎?故易曰:「言行,君子之樞機,樞機之發,榮辱之主,所以動天地者也。」

 

同人,先號咷而後笑。子曰:君子之道,或出或處,或默或語。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蘭。 

先哲釋義

1 . 韓康伯曰:同人終獲後笑者,以有同心之應也。夫所況同者,起係乎一方哉?君子岀處語默,不違其中。其迹雖異,道同則應。

2 . 朱熹曰:君子之道,初若不同而後實無間也。斷金、如蘭,言物莫之能間,而其言有味也。

3 . 說苑敬慎篇云:金剛則折,革剛則裂,人君剛則國滅,人臣剛則交友絕。夫剛則不和,不和則不可用,是故四馬不和,取道不長,父子不和,其世破亡,兄弟不和,不能久同,夫妻不和,室家大凶。易曰「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」,由「不剛」也。

4 . 程頤曰:同心則物莫能間,雖金鐵之堅,猶可斷也。如蘭,謂其言意味深長。

5 . 劉沅曰:同人九五爻辭,言始異而終同也。其理同則其心同,其心同則其言亦同。彼有心矯異或苟同者,皆非擬議之道。

6 . 馬其昶曰:斷金,謂折三、四之剛也。五與二陰陽相遇故和,和則不折;五與三、四皆陽也,剛與剛遇,則必一折。其利斷金,所謂「大師克相遇」也。

 

初六,藉用白茅,無咎。子曰:茍錯諸地而可矣,藉之用茅,何咎之有?慎之至也。夫茅之為物,物薄而用可重也,慎斯術也,以往,其無所失矣。

 

先哲釋義

 

1 .孔穎達曰:欲求外物來應,必須擬議謹慎,則物來而應之,故引大過初六爻「藉用白茅」之事,以證謹慎之理。

2 . 劉沅曰:大過初六,言凡事過慎,則可免咎。

3 . 侯果曰:初六陰柔而在下,茍能恭慎誠潔,雖置饈於地,神亦享矣。此章在闡明,但能慎重卑退,則悔吝無從而生。

4 . 馬其昶曰:茅本微物,而用於祭祀則重。不慎則棟可撓矣,慎則雖茅亦重也。

 

勞謙,君子有終,吉。子曰:勞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,語以其功下人者也。德言盛,禮言恭。謙也者,致恭而存其位者也。

 

先哲釋義

 

1 . 朱熹曰:德言盛,禮言恭,言德欲其盛,禮欲其恭也。

2 . 說苑復恩篇云:夫施德者貴不德,受恩者尚必報,是故臣勞勤以為君,而不求其賞,君持勞以牧下,而無所德。故易曰「勞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」

3 . 孔穎達曰:欲求外物之應,非惟謹慎,又須謙以下人,故舉謙卦九三爻辭以證之矣。

4 . 楊萬里曰:人之謙傲,繫於其德之厚薄,德厚者無盈色,德薄者無卑辭,如鐘磬然,愈厚者聲愈緩,薄者反是。故德愈盛則禮愈恭。

5 . 劉沅曰:勞者功之未成,功者勞之已著。謙之九三,言功在己而歸美於人,不自居功,是能謙以下人者也。

6 . 馬振彪曰:堯戒曰,「戰戰慄慄,日復一日,人莫躓於山,而躓於垤。」

 

亢龍有悔。子曰:貴而無位,高而無民,賢人在下位而無輔,是以動而有悔也。

 

先哲釋義

 

1 . 朱熹曰:釋乾上九爻義,當屬文言,此蓋重出。

2 . 孔穎達曰:謙德保位,無謙則有悔。特舉亢龍之窮高,與前文勞謙之卑恭相對照,以證驕亢不謙也。

3 . 劉沅曰:此已見於乾卦文言。以盛滿不知止,人尤易犯,故復言之,欲人免悔,乃極精也。

 

不岀戶庭,無咎。子曰:亂之所生也,則言語以為階。君不密則失臣,臣不密則失身,幾事不密則害成,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

 

先哲釋義

 

1 . 孔穎達曰:此又明擬議之道,非但謙而不驕,又當謹慎周密,故引節卦初爻周密之事以明之也。

2 . 程頤曰:人之所節,惟言與行,節於言則行可知矣。

3 . 劉沅曰:失臣,臣忠於謀而君露其言,至罹害也。失身,自露其言而禍身也。幾,事之始。成,事之終。節卦初九,言慎動之節,微論其不當言也。

4 . 楊萬里曰:處世事者戒漏言。唐高宗告武后以上官儀教我廢汝,此君不密則失臣也;陳蕃乞宣臣章,以示宦者,此臣不密則失身也。失臣、失身,可悼也;幾事不密,唐幾為周,漢遂為魏,尤可悼也。然則謹密而不岀,遂忘世乎?曰:「仲尼不云乎,邦有道,危言危行;邦無道,危行言孫。」

5 . 馬其昶曰:不岀戶庭是象,非專說行也。慎密(慎言語、守機密)是發其義也。

 

子曰:作易者其知盜乎!易曰:「負且乘,致寇至。」負也者,小人之事也;乘也者,君子之器也。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盜思奪之矣;上慢下暴,盜思伐之矣。慢藏誨盜,冶容誨淫。易曰:「負且乘,致寇至,盜之招也。」

 

 

先哲釋義

 

1 . 孔穎達曰:此又明擬議之道,當量身而行,不以小處大,以賤貪貴,故引解卦六三爻辭以明之矣。

2 . 范仲淹曰:國家戚近之人,不可不約,除拜之際,宜量其才,非曰惜恩,懼乎致寇也。若力小任重,則撓權亂法,增朝廷之過,啟姦雄之志。易所謂盜者,其姦雄之謂乎!

3 . 劉沅曰:擬議者,審慎之意,要在安分循禮而已。上慢下暴,即是不安分循禮,特因不自量而欲逞其才耳。正如慢藏誨盜、冶容誨淫,盜由己招,非無因而至。故必學易,擬議言動而後免禍也。

4 . 楊萬里曰:小人之致盜者有三,其為盜亦有三:一曰盜位、二曰盜勢、三曰盜貨。小人身為負販之役,而僭乘君子之車,此盜位也;既得君子之位,而公行暴慢之惡,此盜勢也;以負販之窶,而驟得千金之富,矜其有,忽其藏,此盜貨也。己盜其三,盜亦將盜其三,己以盜而得,盜亦將以盜求得,是故得車而盜奪之,得勢而盜伐之,得貨而盜取之,小人實教盜以盜己之有也。司馬氏安能盜魏,曹操教之也;蕭衍安能盜齊,蕭道成教之也。故仲尼曰:「作易者其知盜乎!」  ◎窶,音聚,窮困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靜止的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